国企改革从多点突破向纵深推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响铃交卷”、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步入考场”: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发表题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的署名文章,从五个方向展望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2月份“权威部门话开局”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一方面要从科技、效率、人才、品牌四大关键领域下功夫,不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重点是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增强国企核心功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济效益是检验改革成效最有力的证据。随着改革成效不断显现,国企盈利能力提升尤为显著,一组数据最为直观:财政部发布,2023年1~5月份,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9万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增长10.9%。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是中国铁路货车的主要生产基地,主导了中国铁路货车迄今多次大升级换代。近年来,中车齐车公司聚焦技术创新,稳步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平台建设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取得突破,产品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为在中车齐车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在进行生产作业。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科技创新 塑造发展动力
“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1月30日,中核集团发布一张海报: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核集团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并排出现在画面中。这场硬核的梦幻联动,引发中国航天科工、中国船舶、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粮等众多国企团建,纷纷亮出硬核科技,展现“国家队”的创新实力。
“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5月28日,中国商飞官网出现了这样一句诗词。当天,C919客机圆满完成商业首航,标志着国产大型客机走通了设计、研制、取证、首航的完整历程,从此蓝天上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型客机。而在此前,C919已斩获超千架飞机的订单,“展翅”飞入全球商业飞机万亿市场。
国企改革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从央企国企对研发活动资金支持力度上,或可窥见转型升级进程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一些信号。数据显示,2022年,央企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今年前6个月,央企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1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同期,地方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20.5%。
作为“十四五”期间央企发展的头号任务,力挺科技创新的态度坚定而明确:今年5月15日,国企改革两大专项工程之一的“科改行动”宣布扩围,新增252户,总数扩充至672户。扩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当日举行的“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上,一系列部署以“组合拳”的形式打出:支持“科改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方式,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鼓励具备条件的“科改企业”,采用孵化培育、合作经营、投资运营等方式,设立直接面向市场的专业化产品运营平台;对“科改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支持率先开辟采购绿色通道……
“围绕新技术、新赛道、新平台、新机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我们将继续遴选一批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在7月中旬国务院国资委举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上,张玉卓透露出的新信息依旧瞄准“第一生产力”。
完善治理 锻造现代国企
1月30日,岳阳林纸2023年职代会召开,公司领导班子、各分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在195名职工代表见证下,公开签订了年度生产经营责任状书、集体合同等。可以说,这是一场“契约化落地”的职代会。
就在职代会召开前夕,该公司旗下各经营单位高层管理人员2022年终考评结果正式出炉,待改进的经理层成员6人,不合格的经理层成员1人,均将严格按照考核约定予以执行。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必选项”、三项制度改革“牛鼻子”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基本实现国企范围的全覆盖。
在深圳,各级企业实现100%市场化公开招聘、100%全员绩效考核,符合条件的各级子企业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实现100%全覆盖,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基本建立,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在各级企业全面推行。
事关“人”的三项制度改革正在落地见效。企业利润与收入联动机制、差异化分配机制、建立人效挂钩的“绩效包干”机制和即时激励机制……隶属于国家电投河南公司的沁阳发电分公司,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持续释放红利,劳动生产率费翻倍,叠加煤炭供应充足、市场需求旺盛等外部环境的改善,今年前4个月,实现盈利3638万元,同比减亏1.04亿元,创下了三年以来同期盈利最高纪录。
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启动,国企提升公司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有的放矢 优化结构布局
甫一进入2023年,央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就马不停蹄开启——
1月6日,中央企业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项目进行集中签约,涉及14家央企的22个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标志着央企新能源领域专业化整合落地。
1月10日,央企整合“一日双响”:国内生物质发电领域头部企业国能生物重组进入国家电投;中国电建旗下医疗机构加入通用技术集团。
1月14日,中国三峡集团与中交集团签约,三峡集团旗下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拟重组进入中交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开年短短半个月时间里的密集动作,是央企重组整合按下“加速键”的一个缩影。不只是电力行业,也不只是央企之间,整个上半年重组整合多有新谋划、新突破。比如,3月29日,17家中央企业、4家地方国有企业就11组专业化整合项目开展集中签约,项目涉及清洁发电、矿产资源、生态环保、医疗康养等领域。再如,6月29日,由重庆交运集团、重庆国际物流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三家企业为基础组建的重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助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国际物流枢纽……
重组整合何以成为当前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国资委给出回答:推进央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要抓手,大范围、全方位、跨行业的整合重组,持续推动国企深化改革,一批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涌现。
以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央企业第一例集团层面的战略性重组为例,中国中钢2022年12月底整体划入中国宝武后,1月份便实现“开门红”,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1%和46%,效益创近十年最好水平;上半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9.11%、29.7%,持续保持高增长。
分析国有资本优化布局的步伐不难发现,方向是迈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方面,目前,央企超过七成的资产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矿业、能源资源等重要领域,这些领域是央企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另一方面,央企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显加快。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在全部投资中的占比超过1/4。从全年看,国资委提出,力争2023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幕在即,关键词是“国之所需”。7月18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将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提升为国企改革重点,提出要强化国企在能源、资源、粮食等重点领域布局。(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安宁)
END
来源:中国改革报
责编/制作:王小义
审核:袁琳
政审:蔡若愚
终审:杨禹
▼▼▼
上半年就业形势如何?
▼▼▼
点击订阅:《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中国信用》杂志
关键词: